宝藏“男孩”张钦保:世界是五彩斑斓的
筑客 · 人物专访
文|韦大宝
采访对象|张钦保
采访单位|筑客网
采访地点|ANG
采访时间|2019.07.03
摇滚?是什么?我不清楚。
一点点模糊的概念,源于年少时家中莫名多出来的一张迪克牛仔的专辑。偶尔,会有人将它放进那张银白色的DVD机里。爆炸式的音乐、嘶吼的嗓音,将接近亘古的平静割裂。
我只觉得吵。
设计师张钦保,当他说到他喜欢摇滚乐的时候,我有些惊讶,他看起来,太沉静了。特别是声音,低低地叙述着,甚至是——“波澜不兴”。
加上从他的同事那里了解到:平时,他是一个不多话的人。
我开始臆断、开始揣测,“嗯...摇滚是不是偏压抑,压抑后的张扬?”
张钦保:“不是。我不是做音乐的,不是那么的了解。但我觉得摇滚完全不是压抑的。”
我:“我觉得,它的底色是悲凉的?”
张钦保:“我觉得摇滚是五颜六色的、彩色的。其他的音乐,可能是某一种单一的颜色。就像民谣,它一定是阳光的,坐在夕阳下,草地、花,有微风吹过,很怀旧,很温暖,很放松的感觉。
但摇滚我觉得就是五颜六色,就是整个地球,四季、风雨,什么都有。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。”
然后,我被这话惊艳到了。
△张钦保的“新玩具”
问道·这奇妙的世界
张钦保的祖籍是山东人,姥姥姥爷那一辈,是支持大西北建设的国企员工,拖家带口,全国满地跑,满月的时候,张钦保就呼吸了陕西宝鸡的空气,喝了陕西宝鸡的水。
但第一次来西安,已经是个少年了。
凌晨,一人,出了车站,便是尚德门古朴肃穆的城墙,因着沉寂的夜色,平添了份神秘,添了份温柔。说不上来的感觉,只是觉得欢喜。便兀自决定了,以后一定要来西安。
△沉静之美 岁月之美
对了,该说设计了,张钦保,是一名室内设计师。
要说设计,自然还是得从画画这件事说起。
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接触画画,从国画开始,一根毛笔、一瓶墨水,便能生无端变化,便能生出一个“大千世界”。
“画画”是一件不常需要与人交流的事,渐渐的,张钦保似乎成了身边人眼中比较“安静”的人。
张钦保:“其实,男孩会干的‘坏事’都干过,打架、踢球....”
高中无意中看了一个电视剧 ——《将装修进行到底》,很早的剧,但他记得很清楚。
张钦保:“就是这部剧带我入行的,每天做着不一样的事情,同时又有着一个目标。这种日子,我想过。”
这是高中时代,就下定决心要去做的事。
他开始打听,打听到要学美术,要考设计类的大学......
他的高考志愿,只填写了设计专业。
哦,对了,他还谈了恋爱,有了女朋友M。
后来,在事情的推动下,进入了陕师大。军训的时候,张钦保就开始同大四学长打听,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的?学习应该注意些什么?
结果——很失望。
看着师哥师姐抱着一沓比书还厚的简历去招聘会,一封回信也没有却是常事。
想到女友,想到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。
张钦保:“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。”
打听清楚后,从大二开始,周末、寒暑假,张钦保将所有时间用来在装修公司实习。一年后。张钦保的思虑越来越深,怎么和书上的不一样呢?
光束角、色温,从方案到材料,书本上的很多东西,身边却根本没有人提及。现实和书本,总是隔着那么一段差距。
转而,去了更注重设计的个人工作室。
后来,带着积攒的问题,带着很强的目的性,张钦保决定去中国真正的设计之都——深圳。
△在施工现场
精练·术业有专攻
深圳,是中国顶尖设计人才的聚集地。深圳,“遍地”都是设计公司。
在深圳,张钦保特别兴奋。他借用了香港AB Concept设计公司创始人曾用过的一个词,来形容深圳的设计环境,这个词是——“呼吸设计”。
张钦保:“从一楼到五楼,全部都是设计公司。下楼吃个中午饭,旁边坐着的,就是以前在书上才能看到的,某个设计公司的某个设计人员,大家都在讨论设计。‘我’在做这个东西,拿出来大家一起探讨。都特别开放,特别好。上班一起打球,下班后一起吃饭、唱歌、玩,一直都在交流。”
空气里漂浮的,都是设计的“因子”。
对于设计,张钦保说:“我并不是靠它来养家糊口的。是,我的收入是都来源于它,但是有一天,我还有饭吃、有房住,我会依然选择干这件事。这就是我的感受。”
所以现在,对于张钦保来说,不觉得加班是一件痛苦的事,一个问题没有解决,被搁置了,才是一件痛苦的事。
△张钦保作品
深思·所思在“远道”
尽管非常不舍,张钦保还是回到了父母、女友M都在的西安。
能做室内设计,张钦保觉得很满足,有一点不满足的地方。就是越是见过厉害的设计师,越是觉得自己欠缺的地方太多。
在南京,张钦保曾听了一场台湾设计大师陈练武的课,并作以交流。
张钦保:“我刚才讲的所有问题,还是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。听陈练武老师讲他的方案后,觉得差的太远了。我还在停留在技术上,人家已经上升到思想上了。
以前学过的绘画的色彩、雕塑、历史文化沉淀这些。和室内设计有什么关系?但在人家的方案中,就是很融合的体现出来了。”
设计师不是艺术家。艺术家是先有艺,掌握一门技艺,再有术,有经营之道,能将作品卖出去。设计师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人,业主把一个房子给你,是因为他无法解决他的空间规划、无法实现房子同生活的匹配,和艺术是不同的。
张钦保说:“在真正的大师面前,我只是一个从业者。很多问题还没有完全理解,还得慢慢来。”
我问他,如何看待设计中艺术表达和路人甲乙丙丁的关系?
他的答案是:无论是绘画、还是艺术,都是大师们自我表达的一个手段。不需要被所有人理解,都能看透大师本人的认知和感受。他们只需要各自理解,只需要有“舒适的”、“有美感”的共性,就可以了。
在一个商业空间中,“我”已经表达了,客人也感到舒适了,对甲方的生意也有帮助了,这是三方得利的事情,只是看能不能融合得很好,这也属于“术”的范畴。
△张钦保和妻子、儿子
存在·职业的附加价值
因为真心喜欢这一行,所以将它看得“很重”。曾经,那怕和女朋友M已经约好了要去哪里玩,客户一个电话说哪里哪里有问题,张钦保其他的事情都可以放下。
有了儿子以后,张钦保说:“生活其实是很重要的,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不热爱,都不知道一个家怎样才是舒适的。做一个空间设计师,他怎么可能做好。没吃过好吃的饭的人,怎么可能做出来一顿好饭。”
作为一名采访者,我真爱他的坦诚。他说:“以前和业主聊的时候,我总是急于表达,‘这里我要做一个什么什么’,现在想想都好幼稚,其实现在更愿意多了解业主现在的生活,以及他们所憧憬的生活。”
他说:“一个人有一个美好的憧憬,他憧憬的环境可以通过我来实现,我当然要给他。这绝对是一件很值得去做的事情。”
他说:“我有看过罗振宇的一个采访,怎样评定一个职业的好坏?不能从收入来评定,要从你所做的这个职业能得到的社会认同感来评定。”
厨师就是一个好职业,在厨房忙活了一个小时,端出来的菜,客人吃后说‘嗯,不错,厨师很厉害’,很及时的一个反馈。厨师内心肯定会很愉悦。虽然‘我’付出了努力,但‘你’给了‘我’等价的报酬,已经拉平了。在此基础上,‘我’又有了他人对‘我’人生的认可,其实是超出了我的付出的。医生也是一个好职业......”
△张钦保2017年作品
张钦保说,他觉得设计师也是一个好职业,客户的认可,从客户收获朋友。还有他们坐在自己设计的家中吃饭、喝酒、聊天,作为设计师,感受到他们的快乐,他就非常满足。
他说:“我到现在都就觉得我选的这个职业是很合适我的,是很正确的。”
他和同他在一个设计团队里的表弟说:“我们真的很幸运了,这个职业能养活我们,同时还是我们喜欢干的事情,每天做着自己的兴趣爱好,同时还能赚钱。已经非常幸福了,不能再奢求更多了。”
温煦平和的语气,逻辑清晰的思路,生动鲜活的举例。从担心交流困难到听着他用极为平和的语气娓娓道来,虽然最讨厌尬夸,面对这个比我大十余岁的采访对象,我还是想说,真的是一个“宝藏男孩”。
△张钦保和儿子给给
传承·儿子“给给”,给予的“给”
高中女友M,现在是团队中的软装设计师,在互相“牺牲”,互相成全中,一步步走到今日。
后来,他们的生活,有了“儿子”的加入。
张钦保会看纪录片,看很多的人物传记,如本田宗一郎创立“本田”这个品牌,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。
“他们那个年代,还会出现‘白手起家’这个词。但在设计这个行业内,很知名的设计师凯莉赫本,她的姥姥那一辈、她的祖辈都是在做这一行。”张钦保:“我觉得,这是我应该为我儿子做的事情。”
我:“他喜欢吗?”
张钦保:“我觉得他是喜欢的。他偶尔会冒出让我们特别惊讶的话。他会评论我媳妇今天的穿搭。‘妈妈今天穿得不好看’,‘妈妈今天穿得好看’,奶奶今天穿得不好看’,我觉得他对颜色是有认知的。
我早上起来会看书,有时候他会过来,我听见他的脚步声,但我不会回头。他会趴我肩膀上看我在看的书,也不出声。有时候就走开了,有时候会说‘这个给给喜欢,这个给给不喜欢......”
我:“‘给给’是什么?”
张钦保:“是我儿子的小名。‘给予’的‘给’。简单的说,就是‘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。’”
我:“?”
张钦保:“你先要给予别人你的价值,你的贡献,别人才会给予你更多的帮助和认可。这也是我想给他说的一个道理。”
△张钦保:如果你们喜欢,那我很高兴
当下· 对生活有很多憧憬的人
越来越注重生活,爱好就会越来越多。摇滚乐、绘画、踢足球,潮牌球鞋。最近在考摩托车驾驶证,同时,还迷上了黑胶唱片。
张钦保:“有一些时间,一些精力,就把喜欢的东西一样样拿起来。等我儿子再大一些的时候,我能拿给他看。这是我走过的路,和一些对生活的理解,我想留给他。”
他说:“我在哪里看过,‘一个男人,如果还听摇滚乐,说明他还没有成熟’,我到现在还在听。”
他说:“我觉得喜欢摇滚的,都是对生活有很多憧憬的人。即便是还没有实现,但他还有希望。我觉得这是一件挺好的事。”
记者手记:
一照面,我就起了“狐疑”,这确定不是一个20出头的,还有些青涩和腼腆的“毛头小伙”。
一小时后,采访结束,我被圈粉了。
什么是少年气?
纯真,鲜明,有孤绝的勇气,有五彩斑斓的底色。至情至性,敏感,纯真。不可磨灭的赤子之心。
这是一个35岁的“沉静少年”。
笔力有限,篇幅有限。并不能将一个完整的个体全面呈现。
读了一篇名为“中国摇滚往事”的文章,底下的评论,有一句是:“我理解的摇滚,就是永远面对现实,有摇滚就有热爱,有热爱就有摇滚。”
分享给在读这篇文章的你。